當前縣域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突破——“無中生有”還要“有中生優” 融合——“昔日交界處的偏僻地”變“未來發展的聚寶盆” 盤活——“資源變資產”“農民變股東”
縣域地處“城尾鄉頭”,是城和鄉的接合點,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大力發展縣域經濟,形成新的增長點”“要立足縣域產業基礎,注重分工協作,錯位發展、串珠成鏈”。
謀求技術產業升級、尋找產業鏈發展新動能、盤活閑置資源促進要素流動……當前,縣域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,各地資源稟賦不同、發展路徑各異,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,編織出“城尾鄉頭”的發展經緯。
突破——“無中生有”還要“有中生優”
跟傳統軸承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工程師張迅雷,“無中生有”小試牛刀,結果整出了“大動靜”。
張迅雷是浙江五洲新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,這幾年,他帶領團隊研發出的創新產品,拿下了9項專利,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。
五洲新春位于“中國軸承之鄉”浙江省新昌縣,20世紀60年代這里就開啟了軸承制造之路,一些企業陸續發展為浙江軸承行業龍頭。
2015年后,隨著綠色能源發展加快,當地軸承企業都面臨產業轉型。生產傳統軸承近20年的五洲新春深入研究國內外市場動態,謀求在技術創新、產業升級等方面取得突破。
“風力發電機中的風電滾子因為材料、制造精度等要求高,國內企業少有涉足。這是個空白領域,咱們嘗試做做!”2019年,張迅雷和團隊對接市場需求,一拍即合決定“搞”風電滾子。
沒有匹配的原材料、沒有精密的設備,甚至沒有合適的熱處理爐子……產業升級談何容易,從無到有要闖許多關口。
“招人難是最大的關口,畢竟公司身處縣城。”張迅雷說,為了配合風電滾子研發,當地政府為企業引進了兩個對口專業的博士后,幫助企業充實研發隊伍。
浙江五洲新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風電滾子加工中心車間。(受訪者供圖)
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屢屢實現突破:與國內鋼廠共同開發專用的高質量材料;在磨加工中應用插補修正技術、在線精密自動測量技術,保證滾子高精度要求;與科研院所共同開發超聲波檢測技術,防止滾子內部缺陷,實現風電軸承長壽命、高可靠運行……
經過近兩年研發,張迅雷團隊做出了能媲美進口產品的風電滾子。
“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‘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’的要求,將差異化創新作為引領新昌縣各家軸承企業發展的航標。”張迅雷說。
除了幫助企業“無中生有”開辟新領域,新昌縣還鼓勵企業追求“有中生優”推動產業突圍。當前,機器人、人工智能浪潮奔涌,一批有制造業先發優勢的企業率先行動,在機電執行器、諧波減速器等機器人核心部件領域布局,研發滾柱絲杠、柔性軸承等系列產品,“中國軸承之鄉”又一次立于產業潮頭。
“總書記指出,要‘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、產業基礎、科研條件等,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發展’。這更堅定了我們因地制宜走高質量發展新路的決心 ?!毙虏h委書記黃旭榮表示,新昌縣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,努力突破制約產業升級的技術瓶頸、動力瓶頸,推動產業能級往“高”攀升。
融合——“昔日交界處的偏僻地”變“未來發展的聚寶盆”
44歲的崔海通去年在豫魯兩省交界處干了一件“憨”事:投入超千萬元,用了9個月,硬是把一個荒廢了半個多世紀、占地147畝的窯坑填平了。
“這些廠房和綜合辦公樓下面,過去就是一個坑?!痹诤幽鲜¢_封市蘭考縣孟寨鄉蘭東工業園,崔海通指著6棟廠房介紹,填坑之舉背后是豫魯兩省毗鄰區的協作發展。昔日交界處的偏僻之地,如今變成區域協作的產業承接地。
崔海通是山東省曹縣人,2004年,他從父親手中接過板材生產生意。這幾年由于房地產行業下行,昔日紅火的生意受到較大影響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順應產業發展大勢,從時空兩方面統籌抓好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。
“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動產業升級,蹚出了跨縣域合作延長產業鏈這條路子?!碧魬鹜c機遇并存,崔海通的機遇來自毗鄰的蘭考縣。
近年來,蘭考縣不僅注重在縣域內延伸產業鏈,還加強與“鄰居”曹縣的協作,實現從“單打獨斗”到“集群作戰”的轉變。
俯瞰蘭考品牌家居產業園。這里匯聚了河南省內外規模以上企業153家,是跨縣域產業協作的縮影。(蘭考縣委宣傳部供圖)
蘭考縣委書記陳維忠介紹,兩個縣正圍繞國道240打造蘭曹木業產業帶,沿線鄉鎮重點發展木制品產業,很多曹縣企業來到蘭考投資。兩地的產業優勢互補,不僅降本增效,也助推產業迭代升級。
“我在曹縣的工廠板材產品單一,想調整產品結構,廠房面積又不夠,正好碰上了蘭曹木業產業帶的機遇?!弊鳛樘m東工業園創始人,崔海通對未來充滿信心,“現在兩縣交界的坑填上了,未來就是‘聚寶盆’?!?
“蘭東工業園從山東引進了6家木制品生產企業,一棟廠房已經投產,預計年底全部達產,年產值有望達到10億元,帶動就業800人左右,將把蘭考的泡桐、楊木加工成高品質的板材,銷往全國各地,出口到越南、韓國、日本等國家?!泵险l常務副鄉長劉麗敏說。
目前,蘭考縣像這樣的木制品工業園有13個,彼此相互配套、鏈式發展,也讓縣域經濟“串珠成鏈”。
“總書記指出,‘要立足縣域產業基礎,注重分工協作,錯位發展、串珠成鏈?!@為我們明確了努力的方向。”陳維忠說,蘭考縣和曹縣將協同推進發展,在政務服務、交通互聯、產業互補、區域合作等方面共享發展機遇。
“從山東過來辦廠,一開始心里沒底,但當地政府給了很多支持?!贝藓M割^細數政府的扶持政策,從土地審批到項目建設一路綠燈、打造中原家居直播基地、推動實施家居產業重大技術改造、建設創新平臺及重點實驗室……
談及來蘭考縣投資,崔海通說到最多的是“信心”,而“鏈式突圍”就是他的底氣。
盤活——“資源變資產”“農民變股東”
種了一輩子地的劉長臣,沒想到在62歲這一年卻告別了“土里刨食吃”的日子。
劉長臣是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家子村村民。2024年秋天,村里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建設,劉長臣家20多年的老院子被復墾為耕地,一家人搬進了村部旁邊新建的樓房。
扎賚特旗是全國產糧大縣,為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,當地將閑置、荒廢的農村建設用地進行重新整理,一部分建設為移民新區,一部分復墾為耕地。
近年來,好力保鎮各村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多,有些村子的房屋空置率達40%,全鎮曾對土地、荒山、林地等進行清查,摸底顯示存量資源價值折合約1.9億元。
“得知有這么多資源趴在那里‘睡大覺’,真是嚇了一大跳。”好力保鎮鎮長唐子建說。
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,提高農業綜合效益,壯大縣域經濟,拓寬農民增收渠道”的要求,扎賚特旗努力提高耕地利用率,將閑置資源入股到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,實現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的“三變”改革。同時,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,在村辦企業、合作社等帶動下,當地不只供給初級產品,還加工高附加值商品、發展旅游康養等第三產業,城鄉產業協作越來越緊密。
內蒙古扎賚特旗的村民在稻米專業合作社加工包裝新米。(趙艷紅攝)
劉長臣將老房子拆遷后整理出來的100多平方米土地,還有60余畝耕地都入股到村里的合作社,這些土地如今已被建成高標準農田。
“以前種地不賺錢,辛苦一年一畝也就掙500元,現在建成高標準農田后流轉出去,每畝收入有800多元。”不用再“伺候”土地了,劉長臣和妻子來到合作社打工,參與農產品加工,每年務工收入能有七八萬元。
鄉村閑置資源的價值被釋放出來,不僅是發展空間的擴展,也是發展模式的創新。
改變分散經營的傳統模式,采取代耕代種、全程托管等現代化農業經營方式,推動資本、技術、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;建設稻米精深加工廠,完善農產品運輸網絡,打造萬畝有機水稻基地、稻田旅游景區……
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要‘更好發揮縣城連接城市、帶動鄉村作用,率先在縣域內實現城鄉融合發展’?!痹l特旗委書記麒麟說,扎賚特旗正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,從喚醒鄉村“沉睡”的資源入手,持續賦能鄉村振興,努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。
“縣域內的資源要素被調動起來后,城鄉間產業發展的斷層正被逐漸打破,村民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了。”唐子建說。
領銜記者:劉偉
文字記者:張麗娜、魏婧宇、黃筱、孫清清
策劃:張曉松
統籌:王薇、白純
海報制作:胡戈
新華社國內部出品